许多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常感到四肢沉重无力,稍一活动就气喘吁吁,甚至连上下楼梯都变得异常吃力。随着病程进展,肌肉逐渐萎缩,身形消瘦,甚至出现脊柱侧弯、关节挛缩等问题。这类患者往往伴随疲劳感重、食欲不振、畏寒怕冷等表现。中医将此归为“痿证”范畴,认为其根源多与脾肾两虚、气血亏耗密切相关。
从中医理论看,脾主肌肉、四肢,为气血生化之源;肾主骨生髓,乃先天之本。若先天禀赋不足,或后天劳倦过度、久病体虚,导致脾肾阳气衰微,气血生化无源,筋肉失于濡养,便会逐渐痿弱无力。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“脾病则四肢不用”,肾虚则“骨枯而髓减”。这类患者不仅肢体萎软,还可能伴有腰膝酸冷、夜尿频多、舌淡苔白、脉沉细等脾肾阳虚之象。
针对此类证型,固本培元生肌来哦发常以温补脾肾、益气填精为治疗大法。分享一方,灵活加减可显著改善肌力与生活质量:
组方:党参、白术、黄芪、熟地黄、山药、山茱萸、杜仲、牛膝、巴戟天、当归、枸杞子、茯苓、炙甘草等。
展开剩余43%方解:党参、白术、黄芪、山药补脾益气,健运中焦以充养肌肉;熟地黄、山茱萸、杜仲、巴戟天:温补肾阳,填精益髓以强筋壮骨;当归、枸杞子:养血柔肝,濡润筋膜;牛膝:引药下行,兼通利关节;茯苓、炙甘草:健脾和中,调和诸药。
肢带型肌营养不良的中医证型复杂,部分患者可能兼夹湿热瘀阻(如肌肉僵硬、舌苔黄腻)或痰浊内蕴(如体胖痰多),需灵活化裁。例如湿热重者加苍术、黄柏;瘀血明显者添桃仁、红花。治疗需坚持数月,循序渐进,同时注重饮食调摄,避免过度劳累及寒凉刺激。
中医强调“治痿独取阳明”,但临证更需审因辨证,把握个体差异,才能从根源改善患者体质,延缓疾病进展。
发布于:北京市兴旺优配-按日配资炒股-专业配资门户-实盘股票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